古壮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方块壮字
外文名
sawndip
产生于
唐代
又 称
土俗字
目录
1简介
2发展
3应用
4作用
5特点
6意义
7文化蕴涵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古壮字
古壮字
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古壮字的构字方式,大体有如下4种:
1、形声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组合而成的字。
2、会意字,是利用汉字本体的意义,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以两个以上的汉字合并而成的字。
3、借汉字,是直接借用汉字。有借音和借义两种。借音是借用汉字的正者或谐音来记录壮语字。一经借用,其原来汉义不复存在,而是表示壮义了。另一种是借音借义字。是既借音又借义的字。
4、象形字。是依物赋形,依事描样,以简单而富有概括力的笔画,勾画出物体的基本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
古壮字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时期。拼音文字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拼音创制的文字。共有28个字母,并以z、J、x、q、h等字母分别作第二、三、四、五、六调的调号,放于字尾。它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呜县语音为标准,于1955年12月制定,1957年经政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50、60年代,壮族地区开始推行壮文。目前,壮族聚居的县,建立了壮文学校,在群众中进行壮文扫盲。许多壮人会采用壮文写信,记账,记录山歌,也出版了不少的壮文写籍。还用壮文翻译出版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壮文干部课文、中师壮语教材和高等壮语教材。拼音壮文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应用
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有所记载。到了明代,
古壮字
古壮字
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古壮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于世。
折叠编辑本段作用
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古壮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
文献
文献
壮族民间普遍用古壮字来记录或书写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家族、契约、讼诉、经文、记财等,如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长达5741行),壮族的《嘹歌》(长达2万行)等颇受世人惊叹的壮族民间文学瑰宝以及《唱三元》、《唱五雷》、《顺知闹海》、《千金万两》、《布伯》、《布洛陀》、《雷王》、《造天地》、《莫一大王》、《白马三娘》、《甘玉》、《冯泗将军》、《唱盘古》、《唱东林》、《祖源歌》、《唱鲁班》、《二十四孝》、《唱引光》、《蟾蜍王》、《唱董永》等,都是用古壮字写成的。这为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资的文字材料。[3]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古壮字因是借鉴汉字的构字法创制的,本来汉字已是一种很繁复的文字,而古壮字比汉字还要繁得多,如“上”字,读音为“gwnz”,古壮字就写成上字上面再加个天字;“下”字,读音为“laj”,古壮字写成天字下面加个下字。壮人要学古壮字,没有一定的汉文基础恐怕是比较难学的,但古壮字的特点是与壮族的语言相一致,能够准确地表达壮语的读音和字义,所以历来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内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蕴涵
古壮字作为一种汉字型孳乳文字,是壮族先民受到汉字影响和启发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创造出来的。
古壮字字典(精装)
古壮字字典(精装)
因此,古壮字身上既秉持了文字本身特有的属性,又积淀着壮族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反映了壮族人的造字文化特色。古壮字的使用范围尽管有限,但在某些方面的生命力之强却超出世人的想象。比如在壮族师公戏、壮族道场中,他们的唱本绝对还得用古壮字。一些年轻的道士本已学了汉文,但若要从事此行当,还必须老老实实地跟师傅学古壮字,要不然你纵有一肚子的汉字,也还是喃不了经文,成不了地道的师公、道公弟子。在壮族地区,有个不成文的规距,就是孩子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就会拿你的八字去给算命先生测,看你是不是天生做师公、道公的命。一入此行当,不管你肚子里已有多少文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跟师傅学古壮字,不然你念的经则被认为喃得不地道,是不会有人请你去唱师公戏、做道场的。由此可以断定,只要在壮族地区的师公、道公这个古老的法事活动没有绝迹,古壮字就不会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