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爨文
外文名
Cuan Wen
即
彝文
又 称
韪书
目录
1简介
2名字来源
3造字方法
4传世文献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爨文是我国彝族曾经使用的一种表意的单音节文字。又称"韪书"、"倮倮文"、"夷文"等,大约产生于秦汉时期。
折叠编辑本段名字来源
"爨文"即彝文。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平南中(相当于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晏、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由此可知,"爨"原是当时的一种大姓。"爨"由姓氏变为族名,最早见于樊绰的《蛮书·名类篇》。书中说,西爨为白蛮,东爨为乌蛮,即今天的彝族。明清以来的汉文方志中,多称彝族文字为"爨"字。如《天启滇志》卷三十《爨夷条》:"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但是这只是对局部地区彝文的称谓。
折叠编辑本段造字方法
爨文的造字方法和汉字略似,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有同音假借,独体字多,合体字少,一个字形表示一个意义,其总字数多达万余。
折叠编辑本段传世文献
爨文传世文献甚丰,多为手抄本,内容涉及文、史、哲、医、宗教等。石刻碑铭等爨文资料也不少。爨文的后继者是现在通行于云南、四川彝族地区的规范彝文。
大约形成于13世纪且现存的"爨文"约有10000多个,而经常使用的为1000多个。每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思,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一般是自左至右直书。在贵州与云南、四川交界处的彝族聚居区仍保留着用这种文字抄录的有关历史、文学、医学的著作和统治家族的谱牒等。
书籍
《爨文丛刻》是中国古彝文经籍的汇编。编者丁文江。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编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研究之十一,是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彝文古籍巨著。全书收录《千岁衢碑记》、《说文(宇宙源流)》、《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权神经》、《夷人做道场用经》、《玄通大书》、《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等11种彝文经典,内容涉及到彝族的历史、宗教、天文、历法等。采取彝文、汉文对照方式排列,一行原文,二行注字,三行直译,四行意译。由贵州大定县彝族经师罗文笔翻译,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原始宗教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碑文
迄今为止,全国仅有云南省武定县"凤诏碑",贵州省大方县"千岁衢碑"、"济火功碑"、修文县"蜈蚣桥碑"。笔者在收集少数民族文物时,曾收集到"蜈蚣桥碑"的拓片,拓片是125×55厘米(见图)。"蜈蚣桥"是明洪武年间,彝族首领、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为沟通西南与全国的联系,修建贵阳至毕节的九驿时,共建桥10座,而"蜈蚣桥"为10桥之冠。桥建成以后,奢香后人曾建此碑,碑铭译意为:蜈蚣桥乃5月开始修建,为大道早日畅通,日以百匹驮马运料赶造。碑铭虽然仅记建桥之事,然而它却表明了奢香夫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而献图建驿道以达西南边疆的伟大功绩,同时展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致力于经济建设,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雄才大略。"蜈蚣桥碑"已在"文革"中因破"四旧"被毁,毁之前的拓片已成孤品,字迹圆润、古朴、苍劲,闪耀着彝族文化的魅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文物藏品。